查看原文
其他

胡适的疏忽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汉嘉女1 Author 徐敏


有些事情错过了就错过了

© 徐敏|文


王实味


这个人死得很冤,罪名是托派、特务。几十年后复查,两样都不沾边。他其实就是个搞翻译的。
 
因为翻译,他和胡适有过交往。上世纪19317月,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召开第六次年会,会上决议设立“编译委员会”,聘任胡适为委员长,负责征集翻译稿件。王实味获此消息后,在193210月寄了一部翻译稿给胡适。
 
王实味在寄出译稿的同时,还附有一封短信。当时满怀希望。结果过了快到一个月的时间也未收到答复,王实味按捺不住,又给胡适写了第二封信。信上说:
 
适之先生座右:
月前致书冒渎,并寄上拙译样稿,恳先生校正。行将匝月,未蒙赐复,想系先生事忙,无暇应此渎烦。思之不胜惶愧!果如所云,请先生即将寄上之译稿及原书掷还,俾免系望。
多扰清神,维先生谅之。即颂道安
王实味 119
通讯处:上海福履理路建业里东巷七十一号

王实味写给胡适的第二封信
 
此前,随同译稿寄出的第一封信,在胡适的书信集中已经查不到了。
 
王实味,河南潢川人,1906年出生。早年考入北大。1926年参加中共,后自动脱离。曾在南京国民党党部当过小职员,有段时间在家乡教书。原名诗微,笔名实味最早出现于《创造月刊》。1930年在上海与刘莹结婚。此时,他大概已成为一位很有功力的翻译家了,故而敢于主动向编译委员会寄稿。编译委员会简章第二条规定:
 
一、历史部选择世界史学名著,如时代史、各国史,或一种学术或一种运动专史之类,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版。
 
二、世界名著部选择在世界文化史上曾发生重大影响之科学、哲学、文学等名著,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版。
 
三、科学教本部审查国内出版之各种科学教本,依据实地需要,延请专家编纂适用之教本。
 
从以上分类看,估计王实味所译内容,大概属于第二类。
 
王实味的第二封信发出后,直到1933111日,仍然没有收到任何答复。王实味只好又写了致胡适的第三封信:
 
适之先生座右:
阅报见先生近已返平,不知前上各函俱承鉴及未?拙译样稿寄上已九十日,敢请务于最近赐一结果!先生为国家社会多劳,味所深敬;然既主持译事,似亦不宜如此因循偏废。心爱贤者,敢贡愚忱。尚希鉴谅!祗颂道安。
王实味 33111
通讯处:上海福履理路建业里东巷七十一号

王实味写给胡适的第三封信
 
因为长达三个月时间,王实味没有得到回音,心里不免微微有些埋怨情绪,这在信里已经有所流露。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,教养大都不差,遣词用语,仍然保持了容忍的气度与敬重尊长的礼节。此时的王实味27岁,胡适大他15岁。
 
当时的王实味没有正式职业,与妻子刘莹一道,带着未满周岁的女儿,住在法国公园附近福履理路建业里东巷71号,要靠译书投稿维持生活,故有紧迫之感。
 
有次,王实味领到30元稿费,刘莹接过钱后,赶忙去买急需的油盐米菜。王实味则去房东处交清积欠的房租,交完房租回屋,只见一个男人背着箱子正往外走。大白天进屋偷窃,这也太大胆了。王实味先是愣了一下,没有反应过来,继而怒目相视,拦住丢下箱子想要逃跑的窃贼。窃贼走投无路,“扑通”一声跪在了地上,哭诉自己是个鞋匠,收入微薄,这次因儿子重病在床,无钱治病,这才铤而走险入门行窃。他乞求谅解,说得声泪俱下。王实味听此一说,气也消了大半。为证实这番哭诉的真实性,他拉上窃贼一同回家核实。
 
来到贼家,果然家徒四壁,病孩高烧在床,老婆在床边哭泣,景象十分凄惨。王实味二话没说,当即掏出仅剩的十块钱给了鞋匠,叮嘱他赶快送孩子去医院治病。
 
自己并不富裕,却还出手助人,处在这种状况,王实味除了拼命译稿,就是切盼译稿能够换取稿费。但这次并不顺利,投寄出去的译稿,迟迟没有收到答复。
 
这期间胡适在北平忙些什么呢?当时正值“九·一八”事变以后,国事纷扰,胡适在忙他担任主编的《独立评论》和学人干政,事情繁多。直到530日,事情有了结果,胡适才给王实味写了复信,信中说:
 
实味先生:
尊稿为审查者所搁置,延误甚久,十分抱歉。现已取回,送呈先生,千万乞原谅。
有几处有审查人校记,想先生不见怪。匆匆问安。
胡适上 廿二、五、卅

胡适的回信
 
不知何故,拖了整整7个月,王实味的译稿最终还是作了退稿处理,未被采用!具体理由也未明说,让人不得其详。这对靠投稿养家的王实味来说,想必是极度失望的。要知道,当年编译委员会的稿酬是比较丰厚的,其简章第六条言:
 
译稿与编稿,由委员会酌送稿费,约以每千字五元至十元为率。
 
这样的稿酬标准,在当年是如何一笔收入呢?若以单身生活而论,每月十元足够。如果王实味的译稿为编译委员会收购,他可得稿酬数百元,不但可以养家,还能维持一年的译书生活。而译稿若被接纳,王实味与胡适的交往很可能会延续下去。上海是全国文化中心,购、阅书籍及投稿都很方便,生活处于安定状态,王实味就不一定离开上海,阴差阳错地去那是非之地,写那《野百合花》,酿下亡于非命的悲剧。
 
这是学者程巢父先生在看到王实味与胡适的书信往来后所作的推测。这样的推测不能说不存在。当年在上海,也是在1930年代,有个叫马宁的青年作家,初到上海时,贫病交加,比王实味处境更难。他四处借贷,好不容易找到朋友借到一块大洋。他先买好可用一周的煤油,再拿剩下的钱换成铜元,分成九包,每包18个铜元,作为一天的生活费。每天用16个铜元买一斤机制面,上下午各吃半斤,一个铜元买一壶开水,一个铜元买葱蒜配料。准备停当,然后就开始闷头写作。
 
118日动笔,24日完成小说《铁恋》。此时只剩下两包铜元的生活费了,如果26日早晨仍取不到稿费,就要断炊。他向南强书局发出求救信,介绍《铁恋》的故事梗概,保证25日下午送呈稿件,请求26日上午支付稿费。25日早上,他接到南强书局回信:“我们愿意接纳你的新作,同意你提出的条件。”
 
马宁闻听,士气大振,一口气写完最后一页,下午即步行送出稿件。此时,他兜里还剩下明早买开水的最后一个铜元。
 
是夜,21岁的马宁肚子饿得咕咕叫,无法入睡。挨到天亮,用最后一个铜元买了一壶开水,喝了几杯“白茶”,便奔向北四川路公益坊38号,匆匆走入南强书局后门。书局经理王心民正在水龙头边洗脸,见马宁这副狼狈相,已知来意,拉他进入客厅坐下,第一句话便说:“大作我还没有拜读。”马宁一听,差点晕倒。王心民接着说:“可是编辑部同人决定要你这部稿子。”然后打开保险柜,拿出十元面钞,边点边说:“你签个出卖版权的收据,这里一共是九十块钱,你知道,现在名作家的作品,最多也是一千字三块钱。”
 
马宁已经大喜过望,但还是憋不住说了一句:“我这个作品是忍饥挨饿写出来的。”王心民看了一眼马宁,年轻人确实太瘦,又从保险柜里取出三十块钱递给马宁,特别强调说:“这算是很优待了。”
 
马宁很想见见决定采用他稿子的编辑,王心民说:“不忙不忙,他们昨晚研究你的稿子,睡得很迟。我劝你还是先去饱餐一顿吧。你前天的信不是说过,今天只剩下一个铜元喝白茶的吗?
 
马宁连连点头,攥着120元稿费,走出了书局大门。当时那个激动,令他终生不忘,他在心里暗暗许愿,有朝一日见到用他稿件的编辑,一定要感谢这位救命恩人。“没有你,我马宁今天可活不成了!
 
这位编辑,就是女作家冯铿,第二年被枪杀于上海龙华监狱。她短促的一生,只活了24岁。但马宁却因为她的扶持,从此走上写作之路,一直活到92岁。
 
如果当年胡适在用稿这件事上,也像冯铿一样及时,王实味的命运,或有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样子。

  推荐阅读  
佳人薄命 | 大梦一觉浮生尽 | 互斗
临终时,她说了这样一句话|农民苦
那天只有他站立着|幸存的女兵
玉碎 |飞来横祸 | 文化人|尊师|好人
一卦成谶 | 宁为玉碎 |性压抑|夹缝
奇葩标语|永不宽恕|她一生低调|反目
忏悔部长们看戏|悲喜人生|民国女神
零落成泥碾作尘 | 蝶舞翩翩 |胸怀
殊途同归他遇到了伯乐|大难不死
王家的二小姐他的名字来自诗经|陨落
走向深渊人不收我天收我|他是一座丰碑
日久见人心守望一生卧底|老照片
招工|她终身未嫁|善恶有别|穷吃宴席
这些命题者太坏了|校园|笔能杀人|智斗
这个女人胆子大他死得一贫如洗|恩怨

死不相别|溺水而亡的夏曦|代价|陈赓

六十年不离不弃|他对得住两个女人|轮回

此心不变看错人了|永不离弃|我的1978

苦命鸳鸯|破镜重圆|孽缘|归来|选择

娃娃兵|姻缘前定|伪造的英雄|魂断杨庄

伤害1941年的龙泉驿皂之王|出走

极其难得的私密照片(最新版)|百年上海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